本文不提供翻墙服务,只作为技术交流教程!
今天给大家带来最新的免费翻墙教程,史上最强永久免费 VPN,不限流量。不需要自己花费一分钱,不需要购买服务器,也不需要购买域名,使用免费的 Cloudflare WARP+ 最新 MASQUE 协议, 就可以轻松实现流畅访问 Youtube、ChatGPT、Netflix 平台服务。
按下面的教程,只需要 1 分钟你就能拥有访问全球网络的工具:
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全网最全的 AI 和流媒体账号 丝滑购买方法:
官方网站叫「银河录像局」,其官网如下:
最近在整理自己的收藏夹和知识集合,总感觉很多文档放本地或者印象笔记、有道笔记不是很好,遇到问题本能总是先 Google,不曾想过有时候自己已经花大量时间整理了,并且可能会出现在本地多个文档中整理了同一知识点,或者在不同笔记里都有记录相关问题,导致相关信息杂乱。因此,我规划从现在起将自己收藏的东西整理出来,全部放博客中,便于查找和统一更新。今天先更新 LaTeX 整理记录。
1 . 七十年代末,Donald E. Knuth(高德纳) 在看到其多卷巨著 “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” 第二卷的校样时,对由计算机排版的校样的低质量感到无法忍受。因此决定自己来开发一个高质量的计算机排版系统,这样就有了 TeX 。
2 . TeX 的第一版于 1978 年面世,TeX 的源程序是用 Pascal
写成的,原因是 Knuth 希望 TeX 尽可能方便地移植到其它的操作系统中去。当时 Pascal
是最适合于这一要求的编程语言。这也使得 TeX 现在已经在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系统中得到实现。
3 . TeX 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输出是与 设备无关 的。TeX 的输出文件称为 DVI 文件,即是 “Device Independent” 。一旦 TeX 处理了你的文件,你所得到的 DVI 文件就可以被送到任何输出设备如打印机,屏幕等并且总会得到相同的结果,而这与这些输出设备的限制没有任何关系。这说明 DVI 文件中所有的元素,从页面设置到文本中字符的位置都被固定,不能更改。
4 . TeX 现在已经被它的开发者 Knuth 所 “冰封”(frozen),基本不再开发了。但新的变种版本不断出现,
HTTP 已不再是全基于 TCP 了,QUIC 的发展终将带来 HTTP3
互联网的世界绝大部分的数据传输都是基于 HTTP 协议。自从 1990 年伯纳斯·李发明这 超文本传输协议(HTTP,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) 后,于 1999 年 IETF 才正式发布 HTTP1.1(RFC 2616) 协议版本,而这个版本一用就是 15 年,至 2015 年 IETF 才正式发布 HTTP2(RFC 7540) 协议版本。其中 HTTP2 相比 HTTP1.1 的优化,我将会专门写个文章详细说明下。而今天我们会谈未来的 HTTP 协议 – QUIC/HTTP3。
视频示例:
协议截图:
去年(2019年) 7 月入职,到今天也差不多一年了吧。在公司确实学习到了很多技能,但最令我欣慰的应该是公司的整体环境:Leader 随和,同事友好,工作环境舒适开放,双休不常加班(自愿),另外有大牛带,每两周都有内部大神分享经验。
从大学、到研究生,再到工作,一路走来,都很庆幸自己没有走太多的弯路。
本科时,同学关系很铁,这也是本科给我的最有价值的东西,到现在最常联系的也是本科的那一波人。而本科的魄力和能力则十分欠缺。虽然最终保研了,但对于我而言,保研靠的是我那书呆子的”读书“能力。我不认为这是值得表扬的事情,因为这种能力对我而言是比较”畏弱“的表现,没有特色、没有想法、没有表达,只会做题。。。
读研期,与导师关系很铁。看到网上很多导师压榨学生的新闻,我感觉遇到导师则是用尽了毕生的运气了。从大二开始就加入了导师实验室。谈项目,见客户,去企业做技术支持、企业招标导师都带上我,让我见识到了更多的人与事,真的让这个从农村来的我眼界大开。此外,师弟师妹的加入,让研究生的实验室更加活泼、朝气、美好。让原本孤独的自己有了陪伴,很喜欢那种一起”挥霍时间“的感觉。
到现在,虽然没有成为什么成功人士,但心性和认知我自认为自己了解了他们是什么。
公司最近裁员了,实习期认识的同事被迫离职了。。。,不知道自己能干多久。我知道命运应该要掌握在自己手里,如何掌握还需进一步探索。希望刚入行或即将入行的同学提早规划下吧!
本博客部分内容同步发布于国内站点: 戈吉, 网址: https://www.godjiyi.cn/
虽然博客写的没多少内容,但还是希望以此来督促自己多写写,多总结!
为什么要搞一个国内的站点?
这主要是由于 Github Pages 上的文章国内收录慢,国内运营商访问 Github 的速度也较慢,有的甚至存在被墙的概率( 我用上海长城宽带就有时不能访问 ),体验很不好。既然自己投身于互联网,还是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没有阻碍地获得到,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。
为什么两个站点都要保留?
大家也都知道,国内对内容审查很严格,稍有不慎就会被封。因此,希望部署在 Github Pages 上的本站,能写些 更自由、开放的东西,让全球可访问。而国内的站点(毕竟自己一直生活在国内),则更多地记录自己的生活、工作总结,符合法律法规的文章。
但不管怎样,人生须臾一瞬,自己赶上了互联网潮流,也希望能在这时代中留下些许脚印!
最近,我一直在忧虑程序员这一“职业”的生存状态。虽然我很不认可很多人说程序员在 35 岁之后必被淘汰的言论,但我还是能隐约感觉到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的情况势必会来到。我知道也有很多大牛也都讲过,35 岁的传言只是讲给那些没有实力的人听的,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完全不用担心而立之年之后的职业发展的。我相信这些大佬们的经验,但我不相信“一定”这种定数。因为“有能力”也只是 35 岁之后仍然有好的发展的必要不充分条件,我们看到的大牛都是已验证的发展的好的大佬,而社会之下应该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“有能力”却被迫转换职业的人,他们没有发出任何言论,我们也听不到。
可能有人会说,他们有能力竟然还没混出头,他们不配称为“有能力”者。这实际上涉及到“有能力”的定义了,我想的能力定义就是“解决问题的能力”,而“有能”者我姑且将其定义在具备至少能解决绝大部分专业问题的能力,并且具有较深的经验沉淀者。如果职业稳定,我想任何一个在 IT 行业岗位上的人都能够逐渐成为这样的人的。但我们只要是被雇者,总是会存在两个隐患因素:
这两个因素在所有其他的工作岗位中也都存在,比如:会计、销售、人事、土木工程师、电工等,但这些岗位技能失效基本是不可能的事,因为这些工作技能基本都是“普适”型或者是人类生活离不开的工作技能。而公司经营不善确实也是这些岗位的隐患因素。
然而,这两个因素之于 IT 岗位,则隐患都会被放大。IT 行业公司成立快、倒闭也快,基本都是倾夜之间。而技能失效也是 IT 工作者最具挑战性的危险因素了,旧技术还未熟练运用,新技术却又层出不穷。因此,在我们就职于一家公司时,前期会担心公司经营不善而被迫离开,后期会担心自身技能失效,无法胜任工作而离开岗位。这也就是大多数就职于 IT 岗位的人,不能持久待下去的原因。
前面说了 IT 岗位本身的特殊性的两点外部因素。那我们退两步讲,假如我们不考虑这两个外部因素,比如就职于一个“可长久运作”的公司,且完全不用担心技能失效,那我们自身是否一直愿意敲代码到老呢?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或理想是什么?
很多人认为敲代码也没什么不好的。确实,如果仅仅利用成熟的技术进行实现也没什么不好,就像如果我可以用 Java Spring 一直写 WEB,写到老,那也算一种美差了。但身在一个“可长久运作”的公司中,做的“敲代码”的活不是简单的“业务实现”,公司 KPI/OKR 要求的是某某业务性能提升 30%,某某成本降低 40%,或者该业务要实现全球落地,或者要将最近的新技术加入到业务中。这些任务中有的不是能靠加班就能完成,比如:很多新技术(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)对于应届生来说可能就是大学所学的,而对于老员工来说可能连一点基础都没有,而未来新技术的更新速度可能会更快。这也就是互联网公司不断更新换血的原因。因此,35 岁之后,若成立了家庭,那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应该是大部分情况了。
作为曾今被标榜个性主义的 90 后,我们生逢互联网热潮中。有很多 90 后应该都像我一样成为了一名 IT 岗位职员。虽然我们才刚刚步入社会工作,但我想我们不会永远被动地等到那个时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