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志 关于职业

最近,我一直在忧虑程序员这一“职业”的生存状态。虽然我很不认可很多人说程序员在 35 岁之后必被淘汰的言论,但我还是能隐约感觉到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的情况势必会来到。我知道也有很多大牛也都讲过,35 岁的传言只是讲给那些没有实力的人听的,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完全不用担心而立之年之后的职业发展的。我相信这些大佬们的经验,但我不相信“一定”这种定数。因为“有能力”也只是 35 岁之后仍然有好的发展的必要不充分条件,我们看到的大牛都是已验证的发展的好的大佬,而社会之下应该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“有能力”却被迫转换职业的人,他们没有发出任何言论,我们也听不到。

可能有人会说,他们有能力竟然还没混出头,他们不配称为“有能力”者。这实际上涉及到“有能力”的定义了,我想的能力定义就是“解决问题的能力”,而“有能”者我姑且将其定义在具备至少能解决绝大部分专业问题的能力,并且具有较深的经验沉淀者。如果职业稳定,我想任何一个在 IT 行业岗位上的人都能够逐渐成为这样的人的。但我们只要是被雇者,总是会存在两个隐患因素:

  1. 公司经营不善,裁员以减少开支,被迫离职;
  2. 个人技能失效,没有新的闪光点,被迫转岗;

这两个因素在所有其他的工作岗位中也都存在,比如:会计、销售、人事、土木工程师、电工等,但这些岗位技能失效基本是不可能的事,因为这些工作技能基本都是“普适”型或者是人类生活离不开的工作技能。而公司经营不善确实也是这些岗位的隐患因素。

然而,这两个因素之于 IT 岗位,则隐患都会被放大。IT 行业公司成立快、倒闭也快,基本都是倾夜之间。而技能失效也是 IT 工作者最具挑战性的危险因素了,旧技术还未熟练运用,新技术却又层出不穷。因此,在我们就职于一家公司时,前期会担心公司经营不善而被迫离开,后期会担心自身技能失效,无法胜任工作而离开岗位。这也就是大多数就职于 IT 岗位的人,不能持久待下去的原因。

前面说了 IT 岗位本身的特殊性的两点外部因素。那我们退两步讲,假如我们不考虑这两个外部因素,比如就职于一个“可长久运作”的公司,且完全不用担心技能失效,那我们自身是否一直愿意敲代码到老呢?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或理想是什么?

很多人认为敲代码也没什么不好的。确实,如果仅仅利用成熟的技术进行实现也没什么不好,就像如果我可以用 Java Spring 一直写 WEB,写到老,那也算一种美差了。但身在一个“可长久运作”的公司中,做的“敲代码”的活不是简单的“业务实现”,公司 KPI/OKR 要求的是某某业务性能提升 30%,某某成本降低 40%,或者该业务要实现全球落地,或者要将最近的新技术加入到业务中。这些任务中有的不是能靠加班就能完成,比如:很多新技术(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)对于应届生来说可能就是大学所学的,而对于老员工来说可能连一点基础都没有,而未来新技术的更新速度可能会更快。这也就是互联网公司不断更新换血的原因。因此,35 岁之后,若成立了家庭,那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应该是大部分情况了。

作为曾今被标榜个性主义的 90 后,我们生逢互联网热潮中。有很多 90 后应该都像我一样成为了一名 IT 岗位职员。虽然我们才刚刚步入社会工作,但我想我们不会永远被动地等到那个时候!

苟且一下